热门搜索:
傅抱石的人物画深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又能加以创新,独具一格。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傅抱石以历史人物画知名画坛,或高人逸士,仙风道骨、气宇轩昂;或靓女美妇,面容光洁、妩媚艳丽,展现出高贵博雅的古朴气质。他的人物画追求“线性”,运笔速度极快且富有弹性,有时融合自创的破笔散锋,兼用多种笔法而自成一格,奔放中不失精微,严谨中不失粗犷,充满刚劲的美感与力量。他将奔放的创作冲动表现为想象的驰骋,善于将难以言传、难以把握的微妙气息准确地表现出来,细腻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无论是谈诗论道还是蕉荫对弈,无论是策杖行吟还是临泉听瀑,造型高古超然,气质安逸清雅,营造出一种旷达疏远、清新古雅的文化精神世界。
南宋 《丛菊图》
图绘秋菊一丛,红白相间,繁枝茂叶,生机勃发,不见肃杀秋意。花瓣用中锋细笔勾描,再以朱红或晕染;花蕊用细笔点出;茂密的叶片或用赭石、或略入汁绿、或稍加藤黄染出,以示老嫩不同的色彩。花之欲开、盛开、将残,叶之翻卷及明暗向背,刻画得恰到好处。画风工致细腻,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密而不窒,设色艳而不俗,为南宋写生画佳作。
黄宾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虹庐,别署予向,中年后,以号行。原籍安徽,生于金华。能琴剑,擅诗古文辞治印,兼攻经史与图释老氏及金石文字之学,学养渊博,着述宏富。曾在上海神州国光、商务印书馆、上海美专任职,编辑《美术丛书》等艺术书籍。后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全国政协、华东美协等职。擅长山水画、书法及篆刻,间作花鸟草虫。亦善刻印。如潘天寿所曰:“由如顿然冰释……画中更深入于实中运虚,虚中运实,平中运奇,奇中运平之章法”。交构着神奇的世界,潘天寿又曰:“孟轲云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五笔法”,以及“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和宿墨”的“七墨法”。这些无疑为黄宾虹画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黄宾虹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着特色。这一显着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一生中执着于中国传统绘画,从没放弃过对古人的学习,时刻在鸟瞰画史,衡校古人,辨别他们的优劣成败。他曾经说过学习传统应该遵循以下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名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在墨唐画,是学能追古;后临摹宋画,以其发现变化多。”黄宾虹所说的宋画,除了北宋的大家外,往往合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诸家在内。在北平的十一年,黄宾虹完成“黑宾虹”的转变后,又进行“水墨丹青合体”的试验。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受西方印象派启发,思以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南归杭州后,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悟墨法,将金石的铿锵与夏玉的斑驳融为一体,画面的朦胧融洽更接近江南山水的韵致,笔与墨一片化机。
此幅《敦煌春》,横68厘米,纵136厘米。为黄宾虹九十岁作品。构思平中见奇,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画面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曾入选“CCTV2010民间寻宝——走进重庆”之“重庆民间宝物优秀奖”。纪念黄宾虹诞辰120周年时,此幅画刊登在1983年02期《读者文摘》第二版封面上。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1903年)出生在丹麦圣多马的安蒂尔岛,父亲是个犹太富商,拥有很大的钢铁器具业。毕沙罗虽自小喜爱绘画,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只得靠自学。1854年8月,其时毕沙罗已是25岁的青年了,尽管他因经营商业而收入极丰,但他仍想弃商学画,父母这时也只得让了步。他曾这样回忆道:“1852年我在圣多马是一个收入较高的商业职员,但我不愿在这个岗位上……我断然抛弃我的一切,前往卡拉加斯。从此,我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刀两断。”
毕沙罗曾受到柯罗较大的影响,常常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也非常喜欢画米勒式的农妇,表现农家的生活情趣,既注重外光色彩的表现,也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二者并重,他的作品有一种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魅力。
毕沙罗作为印象派,偏爱表现田园景色和人物,其绘画色调透明细腻。《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初春时节万物蓬勃生长的动人情景。画面用统一的蓝绿色调,准确渲染了鲜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为了使光线和色彩表现更加细腻生动,画家采用了多变的笔触,以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的色点来细致造型。无论是树上大面积的花朵,还是大片的蓝色天空,画家均用细小色块组合而成,将色彩变化丰富的田园风光表现得格外逼真,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画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清,《对菊图》轴,石涛
图绘双松虬结的庭院内梅、竹互映,房舍错落,屋内高士观赏秋菊,其品菊的举止生动传神,点明了“对菊”的画作主题。庭院外是迂回盘桓的山峦和自远而近的江水,它们为高士远离世俗的隐居之地平添了几分清幽。此图与石涛贯有的笔墨雄健纵恣、豪放洒脱的画风不同,刻画工整细腻,或徐或疾的笔致和富于节奏变化的朱点、墨点自得一股苍莽之气。此幅当属石涛居住扬州时期创作的一幅难得的精细之作。
佚名《春溪水族图》页 宋 绢本设色 24.3×25.5cm
此图作者不详,是现存宋画中游鱼类题材画的一幅佳作。春暖花开,群鱼戏藻。鲢鱼摆尾漫游,鲶鱼回身在后,鳜鱼则迎头向上,隐喻了“连年有贵”的吉祥含义。画家通过鱼儿欢快游动时自由弯转的体态和藻类植物在游鱼冲击下漂浮不定的形状,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动势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3尾大鱼均施以工笔重彩,用笔沉稳工致,片片鱼鳞描绘得一丝不苟;而衬景的小鱼、小虾和水藻则纯用没骨法渍染,将鱼虾的灵动和水藻的轻盈表现得恰到好处。
传统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血脉的传承,对中国画的研究,必须从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入手,真正把握和理解中国画的画理、画法,才会知道在“守常”和“求变”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
他擅长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黎雄才早年受高剑父影响,后融汇古今,自成一格,尤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雄劲。黎雄才的山水画饮誉海内外,独树一帜,荡气回肠,品位高雅,情趣盎然,用笔、用墨更让画坛同仁赞不绝口,每幅作品气势宏大,用笔飘逸,焦墨的运用栩栩如生。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而他在山水画中之松,饮誉中外。
总之,传统中国绘画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核心造型理念,以笔墨为体验生命和表现生命的基本方式,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写心为终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为文化形态,中国画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国画家绝不可妄自菲薄,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自己的路。